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:
“我不知道有什么是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。”
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,父母的情操、理智、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。
但教育孩子没有范本,没有标准,只有用心。
倘若父母能做好以下这3件事,那么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。
好的亲子关系
是家庭教育的前提
教育学家张文质老师曾说过:
“良好的亲子关系,是家庭教育的前提。”
意思是,父母和孩子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亲密、友好、和谐的亲子关系,只有这样,孩子才会信任你、认同你,你给予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。
李玫瑾教授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:
有一个父亲很有本事,通过几年打拼,存了家财百万。
但当他回到家时发现,儿子已经长大了,总是逃学,惹是生非。
父亲开始想管了,但根本管不了。
听说有专家可以“挽救”孩子,他马上领着孩子去专家那里,掏出十万块钱说:“这孩子交给你了,你负责把他教育好。”
李玫瑾教授对此评论道:
“可怜的父亲应该把10万块钱当做自己的工资,把所有的事停下来,儿子没准还有救。
但父亲得亲自陪他,不能把他交给别人。”
是啊,孩子生命最初的那几年,就是和父母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时期。
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,孩子在潜意识里留下对父母疏离、冷漠的标签,自然打从心底就不想服从管教。
而想要改变这一局面,父母就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。
和孩子相处,父母必须做到情感上支持,生活上关心,学习上帮助,“三管齐下”。
和孩子沟通,父母应该多一点肯定和鼓励,少一点讽刺和挖苦;多一点理解与包容,少一点苛责与埋怨。
就像心理学家艾莉森·高普尼克所说的:
“你是个什么人,你跟孩子关系怎么样,比你对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。”
育儿的本质,是维护好一段亲子关系。
只有亲子关系中的情感联结到位了,孩子在未来的学习、生活、社交等方方面面才能得到正向的发展。
培养好习惯
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关键
人生的结果,是无数习惯的总和,习惯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。
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:
“教育就是培养优秀的习惯。”
0-6岁是培养孩子习惯的黄金时期,这个时候儿童大脑功能的可塑性比较强,易接受新事物和形成习惯,父母可以从这3个方面去把握孩子习惯的培养。
1. 运动的习惯
李玫瑾教授曾说:
“想让孩子更勇敢,4岁就让他运动。”
运动,不仅能让孩子身体更加强壮,减少心理疾病,还能促进孩子大脑发育,让思维更加灵活,学习更有效率。
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时,也要遵循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:
3-5岁,学龄前儿童大肌肉发展较快,适合骑自行车等活动,锻炼孩子的手、眼、脚的协调性;
5-7岁,属于缓慢发育阶段,可以选择体力消耗小的运动,如游泳等;
8-12岁的孩童期,孩子的力量、速度、耐力提升,可以选择羽毛球、网球、跳舞等。
为人父母,一定要让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,因为孩子生命的质量,不仅仅局限于单薄的成绩单上,更在于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体育锻炼。
2. 热爱阅读的习惯
苏霍姆林斯基曾说:
“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,就是学习上的潜在差生。”
阅读是孩子终身学习的最好方式,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,有着丰富的内心,独立的思想和开阔的眼界。
如果父母经常拿着书籍享受阅读,孩子也会对知识充满渴求。
同时,父母一定要营造处处有书的阅读场景,沙发上、书桌上、床头桌旁,给孩子塑造书香氛围,吸引孩子沉迷于阅读的海洋。
3. 自律的习惯
西奥多·罗斯福曾说:
“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,这个品质不是天资,不是教育,也不是智商,而是自律。”
孩子未来的人生高度,跟自律密切相关。
帮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,是养成自律习惯的第一步。
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计划表,几点起床、几点吃饭、几点读书、几点睡觉......此外,还要留有30%的空白之间,让孩子可以自由支配。
父母的以身作则,是帮孩子养成自律习惯的第二步。
如果父母总是下班玩手机、周末睡懒觉、闲暇时间打麻将,那也别渴望孩子能有多自律了。
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它倚靠于父母用心监督和孩子认真践行的意义叠加。
可当习惯养成之时,一切都是苦尽甘来。
父母帮助孩子多播种一种习惯,孩子未来就能多收获一种成就。
健全的人格
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